坠亡、弑亲、伤害或被伤,每当有悲剧发生,在事件还原中往往涌动一条线索,如暗流般指向:当事人不快乐甚至被伤害过的童年。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被伤害过的心灵,还可以被修复,可以好好爱自己吗?
不只是青少年,“爱自己”人人有责。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创伤,重要的是如何从创伤中成长。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其实,“爱自己”人人有责。
那么,到底怎样做算是爱自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如果在心理学中为“我爱我、爱自己”找一个对应的词汇,我想应该是“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值得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对成就的欣赏,不是爱;当然,对缺点的欣赏,也不是——如果一个人,有一项不讨喜的缺点,却有人爱他的这个缺点,这里面多多少少会有些对关系的操纵,或有意或无意地鼓励一种依赖。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对感受的接纳和尊重”是“爱”的核心成分之一。爱一个人,不代表永远不对ta失望、生气。健康的爱是:我在爱着对方的时候,该生气还是会生气,但生气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我的爱,只是,生气之后会选择原谅或放下。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其实,“爱自己”也是。不仅仅是青少年,所有人都是。
如何爱自己呢?我会倾向于按照时序,分为:爱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如何爱过去的自己?换个评价自己的标准
其实,每个人可能都在成长过程中被伤害过,有时是被自己的失误伤害,有时是被别人的。
青少年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根据我们十多年来对不同年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高,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而18岁后直到35岁前,也仍然是心理健康问题多发的年龄段。《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青少年调查报告显示,10~19岁青少年中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检出的轻度抑郁风险占17.2%,重度抑郁风险占7.4%。睡眠不足、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健康生活方式缺乏、心理健康素养偏低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但家长的状态是稳定的,即使有什么不稳定,最后也通过孩子调节了,孩子相当于一个减压阀。家长人到中年,能保有他的工作和生活,说明他已经选择过了能忍受他的人能和环境,稳定地在那儿发展——但孩子没有。在青少年阶段,如果没有一个安定的心态,有些压力就不那么容易去应对,出现一些问题。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不安定的环境里(比如父母总是吵架),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我是无能的、有错的,我不能阻止这个吵架,我不能让家庭氛围好起来,甚至有时父母吵架还会迁怒于孩子,孩子更会觉得“是我造成的”。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类似的创伤很难消化,表面看,是不能释怀父母带来的伤害,但其实,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我不能原谅自己“怎么会做不到一些事情”。如果一直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会觉得自己过去好傻、好无能——这种苛责就是不爱自己的表现。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爱过去的自己”就是:我能体谅自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成长在那样的环境里、在那样的年龄,比如说那个幼小的我还涉世未深,有那样的反应是正常的,处理不好一些事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换个角度,我可以欣赏自己当时的单纯、简单或年少的执着。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这也是在心理咨询中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性因素:换个评价标准看自己,理解和接纳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做法,而不是用一个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再比如,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我们小时候可能都会羡慕别人的东西,有的小孩子甚至会把别人的文具偷偷藏起来。现在小学里的老师有时也会处理这样的情况。
这是偷窃吗?不一定。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虽然行为不对,但以当时的年龄来要求,抵抗不住诱惑、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其实也有可以谅解的部分。而且,长大之后就能够克制自己的愿望,不再去做,那就没问题。
所以,如何爱过去的自己?就是:谅解、接纳甚至欣赏过去的自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如何爱现在的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
如何爱现在的自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我相信,很多心理健康工作者都会给出一个相似的答案: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比方说,别人都觉得一部电影好看,打9分好评,但我就觉得电影别扭,没关系,我可以和别人的感受不一样,且不会因此觉得自己有问题。但有些人可能会幻想那个环境是压制的,担心自己说什么都会被批评——这其实是一种错觉。真实的情况是:最重要是我怎么想,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这都是真实的、我可以有的感受。
平衡“别人的感受”和“我的感受”,包括两点——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首先会觉得,我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不会认为我的有些感受是不应该的甚至是可耻的。就算有时候难免理解错了,这也很正常嘛,不影响人根本的价值。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好的亲密关系不意味着两人的感受要完全一致。有人喜欢甜一点,有人喜欢酸一些。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不一致”的自由,会更接纳这种不一致。但有的家庭养育中,家长会说,这个菜这么好吃,你不爱吃,你是不是傻呀?如果是在这种套路里养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更习惯于“我的感受跟别人不一样,我会被批评,所以我要质疑自己的感受”。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一个人的过去,特别是童年的成长环境,对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发现,有一种家庭环境叫做“无效家庭环境”( invalidating family enviornment),也许这个翻译并不准确,指的是孩子的感受、喜好得不到家长的呼应和认可,尽管身体可能得到照顾,但孩子的内心是被忽视的。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增加一个人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风险。
然而,不利的成长环境并非决定人的一切。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随着成长,很多人可以超越过去对自己的束缚。例如成人依恋访谈中,会询问一个人的童年成长,但并不是要通过一个人的童年快乐或不快乐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而是通过询问去看一个人“如何理解看待自己的童年”。即使有个不幸福的童年,长大后能够很好地消化和整合,也可以拥有健康成熟的内心。
从科普的层面,我会强调:如何评价一份关系,就看自己在关系中是不是真实的,是否需要假装成另外一个样子去迎合对方,对方是否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以及,看这份关系是不是“支持性”的,是带给我增长还是消耗。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科普是一个很浅的干预,但面会很广。我觉得如果大家都加强这份意识,当这份关系到了“你觉得必须要委屈自己、改变自己才能让对方满意”的时候,就已经是个警示信号了。
这种关系,不仅仅是亲密关系,也包括和亲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包括职场中的关系。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除了尊重自己的感受,还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到跟朋友约饭时决定吃什么,大到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有一本书叫《向前一步》,作者提到,男性往往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反过来说,女性往往更不容易表达。
我讲课的时候也发现,心理学的课堂上往往80%以上是女性学员。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有时候一堂课50个人,有两位男生,一直提问的可能就是这两位中的一位,一个人提的问题比所有人提的都多。为什么呢?
因为女性在提问之前,往往会想:我这个问题会不会耽误别人的时间?这个问题是不是只属于我,我问了老师要回答我,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就不好了。或者,我要问的问题,是不是老师已经讲过了,我再问是不是显得我很傻?女生的提问过程中,往往有更多的阻碍,所以大部分女生都不当众提问。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
可能是因为父权社会一直对女性更苛责。社会对男性当然也有要求,比如,要更阳刚,更勇敢、更有担当;但对女性的要求更多,包括要更温柔贤淑、要为家庭付出甚至牺牲,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爱未来的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先那么去做。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对于性格的形成,人格心理学中有两种不同方向的理解:一种叫因果论,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今天你的样子;另一种叫目的论,指的是,未来的目标决定了今天你的样子。持因果论的流派很多,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比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持目的论的学者很少,比如阿德勒、阿尔波特——但是,目的论对我们有一个启发:面向未来的不同目标,决定着你今天不同的行为。
其实,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问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如果我已经是一个很爱自己、尊重自己的人,那么此时此刻,我会怎么做?特别是,当你要选择“做或不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考虑:当我做出这样的行为,我会更加尊重自己吗?会更爱自己吗?我会为自己点赞吗?
比如“助人”这种行为。很多时候,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一些付出。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比方说,在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的时候,我可能也感觉疲惫,但是当我看到老弱病残没有座位的时候,我会主动把自己的座位让出来吗?当我知道,我会尊重和欣赏这样的行为,也会尊重和欣赏做出这种行为的人,那么,选择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增强对自己的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多出来的这一点疲惫,你可能很快就会忘记,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但是,感受到自己能够关怀别人、有能力帮助别人,这样的满足会长时间留在心中,比起让自己吃点好的、喝点儿好的,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童年被伤害过的孩子,成年后怎么爱自己?
不少有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分配给子女的爱并不均匀.逻辑上大家可能都会认为,得到最少爱的孩子会对父母最不好,得到父母最多爱的孩子会对父母最好. 但例外随处可见那些从小得到父母最多关爱的孩子,在父母最需要的时候往往不会承担起赡养照顾父母的责任,为什么家
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忍受孤独,不能一个人独处?疗愈童年创伤,从TA开始. 为什么有些人总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愤怒,对他人的批评会反应过度?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闷闷不乐,看不到他们开心的样子?疗愈童年创伤,从TA开始. 答案很可能是因为他们
现代社会,社交媒体对孩子们影响特别大,当代青少年为什么更脆弱,易抑郁?能够轻易掌控和放大各种情绪.那些悲伤或消极的情绪,往往会被无限倍地扩大.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流媒体Netflix曾拍过一个纪录片The Social Diemma,翻译过来叫《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因为没有完美的人,所以没有完美的父母,治愈童年需要做好这件事!而父母的不完美,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是童年的创伤. 比如,治愈童年需要做好这件事!小时候很少被父母关爱的孩子,长大后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人或事;被父母忽视的孩子,长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怎样化解年幼的时候遭受的创伤? 幼年经历对人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一个人在幼年时被对待的方式,形成的情感模式构成其生命的底色. 01,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的发生, 却能改变对那些发生的看法 一个
下面这五类口头禅,是不是很熟悉? 你给我听好了,我说不行,就不行,睡觉去/写作业去,现在就去! 1,控制孩子 这些话霸道,专制,不允许孩子有异议和自己的思考.爸妈无心一句话,孩子会内伤好久. 时间长了,要么收获一个同样霸道,专制的孩子,爸妈无心一句话,孩子会内伤
只是每个人的经历有一些差异. 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矛盾的,就像两个人在斗争, 一个人(A)说:父母为我付出那么多,他们多不容易,孝道是一场道德绑架吗?我如果不按他们说的去做,那就很对不起他们. 另一个人(B)说:他们的很多想法和我不一样,甚至有时候让我很痛苦,我不
一,如果你不是那么幸运,如果你的父母曾经伤害过你,又该怎么办 他们或许从来没有真正地作为一个孩子而生活,而是不得不在几乎一瞬间长大,来应对日复一日的嘲讽,贬低,谩骂或漠视.他们也许吸收了这些我自己不重要的信息,为自尊和自我价值而挣扎多年.疗愈创伤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