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的千古之问。而中国也有祖宗教诲:“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古今中外,不管是哲学还是传统文化,都在探索“我是谁”这个大命题。
正因为如此,人们大都把“我是谁”当做大家们的学术研究,“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而很少去真正的去思考“我是谁”与“我”有什么关系,与人际关系有什么关系。
可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有一个“我”在,不是吗?每一个人也都脱离不开人际关系,不是吗?“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现在各种声音都在说“爱上我自己”、“接纳我自己”、“做好我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书籍文章经久不衰。“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可这个“我”和“自己”又是什么关系呢?“我是谁”和人际关系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在两个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有人会大声质问:“你以为你是谁啊?”
是啊,你以为你是谁呢?你应该是谁?你把自己当做了谁?谁又把你当做了谁?谁又是谁的谁呢?“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当分不清自我和角色、“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角色和相对角色关系的时候,“我是谁”、“你又是谁”就成了必然的问题。
由此可见,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相对角色来应对,“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我是谁,决定怎么办!”如果我们连“我是谁”,“我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都不明白的话,又如何能够“爱上我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接纳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呢?又如何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当然,“我是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哲学命题,在这里我不敢妄论。今天我只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从“自我与角色的关系”来浅浅的谈一下“我是谁”,并以此来探索人际关系。
什么是自我?
心理学教材上定义: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关于自我的结构有很多种分类。
在这里我们就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加以阐述。“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简单直白的说,低级自我就是“我想、我要、我喜欢”的欲望,和“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欢”的嫌恶的结合体。
高级自我是在欲望和嫌恶之间调适,从而决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能力和性情。
什么是角色?
科学的角色定义包含三种社会心理学要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
有角色,就有相对角色。比如孩子角色的相对角色就是父母。“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通俗点说,角色就是与自我之外的人事物产生了关系,与人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对于角色来说,为了适应关系就会有“应该不应该,“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可以不可以,行不行”的取决于自我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自律。比如,作为一个孩子,会要求自己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对于相对角色来说,自然也会有对角色的“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行不行”等取决于相对角色行为期待的他律。比如,爸爸妈妈期待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社会化的进程就是角色与相对角色的互动过程,“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也就是人际关系的产生和交互过程。
即便是现在所谓的宅男宅女们,依然要通过网购、点外卖、“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网聊、玩游戏等方式来和外界发生着联系。所以,就算是宅着,也依然脱离不了角色互动,脱离不了人际关系。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抑郁症患者,都想躲避与人的交往,希望有一个理想中人际关系完美的世外桃源。可是世上哪里有桃花源呢?《圆桌派》有一次关于桃花源的讨论。讨论着,讨论着就有人说:“桃花源产盐吗?如果不产盐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买盐,就需要与外界有联系,所以这个桃花源依然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了。”当时所有人都笑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角色分类也有很多。
在这里,选择大家易于理解且便于分辨的台湾大观心理学派心理学家“林昆辉”老师的角色系统分类,“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即“家庭角色系统、学校角色系统、职场角色系统、社会角色系统”。
不管是在一组又一组的家庭角色里面,或是一组又一组的学校角色里面,“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或是一组又一组的社会的职场角色里面,或一组又一组的社会角色里头,我们统统都有自定义的角色行为标准跟他定义的相对角色行为期待。
独处时是自我,共处时是角色。
但如果独处时还在想着别人,那就又陷入了角色系统。共处时忽视他人,又陷入了自我之中。“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所以,独处时自我大于角色,共处时是角色大于自我,才可以维持正常角色互动,界定人际关系。
在我们平时看来,我是我,自己也是我。那“我“和“自己”的区别在哪里呢?那人们说“我要爱上我自己”岂不是自相矛盾的了?
其实,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自我便开始存在,同时也已经进入家庭角色系统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如果,我们把“我爱我自己”这句话的中“我”看作“自我”,把“自己”看作“角色”,可能就方便理解了。因为,参与人际关系的是角色,决定人际关系的是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对自身的满意度就是取决于角色和相对角色的和谐度。对角色不满意就没办法爱自我,对角色不满意就会不接纳自我;对角色满意了就是自我与角色合二为一,就是“我爱上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和四个角色系统,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五个“我”,相对关人系也有他的五个“我”。所以,看起来是“你”和“我”的关系,事实上是“你的五分之一的我”在和“我的五分之一的我”在互动。
但如果我们都不清晰是“你的哪个五分之一我”和“我的哪个五分之一我”在相处,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冲突。自我与角色的冲突,角色与角色的冲突,角色与相对角色的冲突。
举例说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参加应酬很晚才回家,发现卧室的门紧关着。“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女王站在门口敲门,丈夫问:“是谁?”女王回答:“是女王。”丈夫没有开门。
她又怒气冲冲的敲,丈夫又问“是谁?”,女王回答:“是伊丽莎白。”丈夫还是没有开门。
伊丽莎白女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最后,她答道:“亲爱的,我是你的妻子伊丽莎白啊。”听到这话,丈夫才打开门。
我们来看:
第1次敲门时,她说我是女王,用的是社会角色。“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丈夫不开门,是因为她在家庭系统本该使用妻子的角色,她却把自己用了“女王”这个社会角色来回答。结果是一方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有冲突,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和丈夫的相对家庭角色有了冲突。
第2次敲门时,她愤怒地说我是伊丽莎白。她愤怒是因为她的自我对丈夫这个角色的不开门的反应不满意。她把自己当做自我。而丈夫不开门是丈夫认为那个时候她应该做妻子。因为她在家庭系统强调的自我,和自己的、丈夫的家庭角色都有了冲突。
第3次敲门,她温柔地说“我是你的妻子啊”。丈夫开门了。因为她的自我和妻子的角色合二为一,所以同时满足了丈夫的家庭角色的需求。
如何处理好角色与自我的关系?
角色是用来调整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的欲望与嫌恶的。“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在同一个场景里,一个人也可能扮演多重角色组合。所以,更需要处理好角色与自我的关系。
只有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系统,在那个角色系统里的那一刻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按照来自于自我的角色行为规范(自律)和来自于相对角色的角色行为期待(他律)去要求自己: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可以做。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什么场现什么形”,不要把职场角色带回家,也不要把家庭角色带到学校。即不可以在该用角色面对相对角色的时候,只满足自我目中无人;也不可以完全陷入角色而忽视自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与角色、角色与相对角色的冲突非常大,尤其是自我与角色的冲突,很难达到角色与自我与相对角色的合二为一。所以,人际关系往往发生危机,甚至有好多人想逃离人际关系。
我们拿孩子学习举例。
现在有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和抖音。尤其是疫情期间,孩子名正言顺拿到了手机在家听课。所以呢,想玩手机不想学习。玩手机是满足他的自我需求——我喜欢玩手机。学习是满足学生角色和相对角色的需求——作为学生应该好好学习。
可是“我喜欢玩手机,不想学习”。就是说他喜欢玩手机但是应该不应该玩 ,“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不喜欢学习但是应该学。喜欢的不应该、应该的不喜欢是自我与角色的自定义行为标准、相对角色他定义行为期待的冲突。
那怎么来解决这个自我与角色、相对角色的冲突呢?
常规情况下,人们面对自我与角色、相对角色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应对办法。拿喜欢玩手机但是不应该玩应该学习来举例;
第一种办法:做我喜欢的,应该的我不去做。(满足自我,冲突角色)“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第二种办法:喜欢的我偷偷做,应该做的应付着做。(满足自我,应付角色)这就像有些学生,学习时人在心不在。“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把学习当做家长的事,老师的事。
第三种办法:为了满足我的喜欢,想办法把应该的变成不应该的。(满足自我,放弃角色)比如说学生选择失学、退学或者是请病假不去学校。这个时候失学退学或者是请病假,躲在家里面,他就暂时失去了学生角色,也失去了学生角色对应的行为规范,就把应该上学变成了不应该上学。
第四种办法:为了适应角色,把喜欢的变成不喜做, 去做应该的。(调适自我,满足角色)就是作为一个学生他知道应该上学应该做一个好学生,然后他的自我角色也喜欢上学。他知道应该学习,他也喜欢学习,这个时候自我和学生角色合二为一,和谐相处,皆大欢喜。
显然,第四种办法——调适自我,满足角色是处理角色与自我的冲突的最合理方式。“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还有一种办法, 处理自我与角色冲突,就是选择角色,满足自我。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有充足的选择权才可以。比如,马云就可以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来圆他的教育梦想。比如,一个职业能力非常强的人,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去干。
因此,当你每一次面对重大事件的时候,面对困惑或者痛苦的时候,面对关系冲突的时候,不妨先在内心问一问自己:“我这会儿是谁?我应该是谁?我扮演了谁?”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明白“我是谁”,明白在什么时候“自我“要服从“角色行为标准和相对角色行为期待”,“角色”在什么时候要满足自我欲望和嫌恶,那就意味着成熟和自律,人际关系自然如鱼得水,生活工作自然也顺风顺水。“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在社交中游刃有余。
愿你明白“我是谁”,不负韶华不负“我”!
社交技巧:如何掌握社交的技巧? 1.自己表现得个爱社交的人.即使你不喜欢这样,你也要把自己表现得像个喜欢社交的人.不要让焦虑阻碍你.即使你感到紧张,也要下定决心与新认识的人进行交谈.久而久之,社交会变得比较容易很快开始提高社交技巧.社交技巧:如何掌握社
社交技巧:年轻人的社交技巧有哪些? 有些年轻人经常为自己不善言谈和交际,性格内向而苦恼.有的是多年养成的性格.那么能改变这种性格,培养起善于于在社会上社交的能力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社交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在社会上社交的技巧之六不合作 1,不与私欲太重
01, 把握分寸感, 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 说到情商高的人,很多人会想到娱乐圈的黄渤, 把握分寸感,你就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他是公认的会说话的人,而他的会说话,其实就体现在他快速的反应能力上. 黄渤曾经在参加金马奖的颁奖典礼时,被主持人调侃到,把握分寸感,你就
说实话,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评.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批评? 为什么? 因为大脑是个矫情的家伙,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批评?它是需要靠正向反馈才更有动力配合你. 举个例子. 为什么大家喜欢玩游戏?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批评? 因为游戏设置的小关卡奖励,会让你时不时
看似容易的沟通其实并不简单,沟通的艺术是什么?当双方的观点出入很大却又僵持不下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将对话引入到暴力层面,结局往往是既与当时沟通的目标南辕北辙,又伤害了彼此间的感情. 处在暴力状态中的人们心中往往只有一条解决之路沟通的艺术
许多人趁着新年换了工作,谋求一个新的开如何与人建立信任?始.如何与人建立信任?新的开始意味良多,包括新的工作内容,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后者也是许多人想要更换工作的理由,在旧有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有的人遇到一个控制狂上司,如何与人建立信任?什么
夫妻之间的斗气,亲子之间的对抗,朋友之间的争吵,同事之间的冲突都跟我们的情绪有关. 但有研究表明,情绪之是一种短暂的生理反应,它在人体内只持续6秒钟.如何看透他人情绪背后的言外之意? 然而,就是这短短6秒钟的情绪反应,却很容易失控,爆发出巨大的威力,破坏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个人的社交网络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