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顶格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见成效
基本情况 (来源:健康山东)
自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创建试点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平安青岛、健康青岛、美丽青岛”建设。国家调研组对青岛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全国试点城市中领导规格高,工作推进快,目标设置细,“青岛模式”和“青岛经验”值得推广。
主要做法
顶格推进,清单引领。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先后印发了《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主要指标分解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任双副组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2个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部门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年度制发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挂图作战,建立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月报表制度和定期督导通报制度,不定期编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动态》简报,推广部门和区(市)的经验做法,营造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强、事业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持。为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咨询人员短缺的现状,青岛市启动了心理健康指导师三年培养计划,目前已培训670余名心理健康指导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转介服务,200余名转岗、加注和考录的精神科医师补充到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精神疾病诊疗。青岛市公安局充实了心理服务教官人才库,为全市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各类重大任务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市教育局在全部高校、中小学均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育人全过程;市司法局组建了由第三方心理咨询师、司法工作人员、监狱戒毒派驻警察等380余人组成的心理服务工作专业队伍,助力监狱戒毒警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市总工会组建了105人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专家队伍和30人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讲师团,为广大企事业单位提供菜单式服务;市妇联组建了兼职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队伍,秉承“事前引导、事中服务、事后帮助”的宗旨,开展情感疏导、婚姻调解等服务。全市上下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打造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心理健康服务网路,助推社会心理服务无缝隙衔接。
完善三项机制。一是完善正面引导机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网站等途径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向社会广泛征集素材,拍摄了“健康青岛——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科普宣传短片5部,其中抑郁症宣传片《我可以》入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二是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启动了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三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向社会公布了23条免费心理服务热线,为方便市民求助,已将市级心理援助热线接入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为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减轻和消除心理危机事件的危害,市、区(市)两级组建了35个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制定、培训、演练和响应及时率纳入对部门和区(市)的考核。
聚焦重点人群。一是青岛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平台的若干意见》,构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预防、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的心理防线。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由44名心理专家组成的全环境立德树人心理健康宣讲团,定期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全部开设儿童青少年门诊。畅通了22条儿童青少年转介绿色通道,实施医疗机构与学校结对服务。二是启动了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试点项目,卫生健康、政法、民政、财政、医保等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印发青岛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救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在3个区(市)开展了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项目试点,区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兜底补助。
“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使社会心理健康管理服务更加便捷,市、区(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了两级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大数据手段对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管理,实时监测服务情况,实现了各级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提高了心理服务资源利用率,有效预测预警预防社会风险。每年一次的中国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和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两个国家级会议永久落户青岛,推动心理健康领域学术交流。启动了青岛市“心智谷”国家级心理健康产业园建设,打造集“产、学、研”一体化心理健康产业。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多次莅临青岛考察调研并予以充分肯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刊发播报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经验做法。
推进成效
心理服务阵地网络健全。开展试点以来,青岛市、区(市)、街道(镇)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开设率已达100%。全市高校均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建成市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49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等共建立了260余个心理咨询室和100余个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站点,全市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率达到95%以上。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等重点场所心理服务站室建成率达到了100%。所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设了心理(精神科)门诊,妇幼保健机构和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全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设心理咨询室。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主阵地已基本建成。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救助工作落地。在10个区(市)全部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救助的基础上,全市已对360余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长效针剂治疗,不少患者已经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些已能正常生产生活。
群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获得感、安全感提高。青岛市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9年的481人增加至685人,每十万人口精神科医师数已达6.8名,为全省最高,能够满足群众就诊需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接听心理援助热线2万余人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1700余人次,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响应及时率达到了100%,全市居民心身同健康的理念基本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污名、歧视和偏见得到明显改善,因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的意识明显提高。
来源:山东省卫生健康委
身体赋能,关爱教师强身健体。教体局与卫健部门等联动,做好教师定期体检、便捷就医、公益问诊等,举办“如何正确发声”“如何科学锻炼”等健康大讲堂,为教师个人定制动态健康档案并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开展2023“智兴天府专家行”走进乐至县校园,特邀成都
活动由国家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崔萑主讲,崔老师以“如何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为课程内容,从家及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序位、如何让家庭成员更和谐三个方面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加深认识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等内容,围绕家庭教
美丽人生从“心”开始——菱湖三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营造阳光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菱湖三中开展了美丽人生从“心”开始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定西讯 8月26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研讨会暨东西部科技协作帮扶公益项目在安定区启动。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委副秘书长马晓晖出席会议并宣布项目启动。
科研院校与医疗机构深入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增进健康福祉.7月9日,济宁医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青岛正阳心理医院举行,双方还签订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 出席签约揭牌仪式的有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党总支书记黄广传,行为医学研究
为呵护残疾人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5月27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高邮镇残联邀请高邮市天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水部楼残疾人之家,大淖残疾人之家组织开展了端午粽香飘,助残情意浓残疾人心理疏导服务活动,40名残疾人朋友参与活动. 活动中,心理
山东科技大学学校举办“心理主播驾到”心理知识短视频大赛,活动受到同学们积极响应,征集参赛作品近百份,比赛以“疫情下的心理应对”“压力调节”“人际沟通技巧” 为主题。
放松了一个暑假的孩子们,终于要回到校园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开学之际,如何有意识地给自己创造一个心理缓冲期,更好适应新学期呢?本报邀请了实验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平潭一中心理健康教师陈琳,为广大学生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