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张PPT。
是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
令人震惊的是,父母职业为教师的高居榜首。非教师子女,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但这一切,可能只是外人眼中看到的。
真的身在其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大部分,都“糟糕至极”:当然,不可能每个教师父母,都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比例的教师子女都曾感到,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自己的生活,就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教师答疑解惑,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为何自己的孩子,体验却如此“不堪”?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双方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有调查显示,教师子女的压力之所以比同龄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老师,是一个拥有权威的角色。
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无论是年龄阅历,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专业知识,心理发育水平还是人生经验,学生往往拍马也赶不上老师。
因而,教师很容易被树立成权威。
而一旦习惯了一天8小时以上扮演权威,就难免把这种感觉带回家里。
而在亲子关系中,高权威又会衍生出3个明显的漏洞。
第一个BUG,就是缺乏关心。老师工作强度高,责任压力大,有目共睹。
因此下班回家后,往往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回家,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对孩子批评多,耐心少,无心也无力关照孩子的感受。
尽管平时不给马吃草。
可发令枪一响,又要自家的马跑得比别人好。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这就是第二个BUG:过度期待。
社会上有一种朴素的观念:
你爸妈就是专门做教育的,你从小就是闻着书香味长大的,你的成绩怎么会差?前途怎么会不光明?
很多教师父母自己,也是这种观念的拥护者,认为老师的孩子不可能学习差。
但事实是,高知父母的孩子仍是高知,本就是小概率事件。
作家琼瑶的自传里面,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就记述了身为双教师子女的双份压抑。
她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琼瑶在大学联考之前,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压力大到有抑郁的迹象。琼瑶因此非常忧愁,噩梦里都是大学没考上,全世界耻笑她:“ 陈致平(琼瑶父亲的名字)的女儿居然考不上大学!”
在重重压力下,18岁的琼瑶最终落榜了。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在外人看来,既然父母是教师,子女就没有理由不优秀。
很多教师父母也被这种思维定式困住,进而把自己的面子、成功与否全都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似乎只有孩子的成绩超过别人,自己的价值感才得以实现。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于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可怕BUG就来了:习惯比较。如果孩子没考好,就会被“损”得更惨:“我们班家长摆地摊的孩子考得都比你好!你妈我是老师,你考成这样,你今后还让我怎么教学生?”
久而久之,孩子的价值感越来越低,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信心也越来越不足,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以上三点,究其本质,都是“高权威”造成的。
所谓“高权威”,就是“我”是主体,我的权力比你大。
就像《1984》中,温斯顿和奥勃良的那段对话:
一个人是怎样对另外一个人发挥权力的?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因为我有权力,那么我就可以:
不必在意你的感受;单方面给你制定目标;肆意拿你和别人比较,刺激你的自尊、宣泄我的焦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不是教师——在亲子关系中都是“高权威父母”。
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严苛权威。无论从事的是何种职业,高权威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我永远是对的。
相对应的就是:错的永远是你。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试想一下,如果家里有着永远正确的父母,那孩子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是孩子“自私”“记仇”“不懂感恩”;……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
反思意味着“向内看”,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心理学认为,人刚出生时,“自我”是不存在的。
只有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自我”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这面镜子,叫做“父母”。
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这个破坏力尤其巨大。
于是,自我尚未形成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我不行。”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琼瑶在回忆童年时就说:“自卑感,我觉得这三个字,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一直到现在,还常常缠绕着我。”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言传”。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身教”。
就像高权威父母的孩子。
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错”,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
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高权威父母”。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为什么有些教师,教得好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教别人的孩子,教的是知识;
而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看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
也就是说,孩子什么样,父母的职业不背锅,父母的人格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石。
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使用的是“我控制你如我所愿”的权力原则;
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则使用的是“我尊重你如你所是”的珍惜原则。
权力在于“把别人撕得粉碎,然后按我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黏合起来。”
而珍惜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真情实意,情感流动,互相滋养。
所以,无论你现在是孩子还是父母;你在职场中是不是教师、领导等权威角色。
回到家里,都尝试着做一个有温度、可依恋的人吧。
如果你曾被高权威的父母伤害过,请记得:
你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这不是你的错;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你值得被关心和被接纳;你的每一个举动和每一句话,都有它自己的分量;你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和权力。
而如果你恰好是父母,请记得:
平等对待孩子;在意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志;回应孩子的呼声;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着他这个人。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孩子的一生中,能给他学业指导的权威或许很多。
但只有父母,才能让孩子始终如一地感受到:
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人。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你是否总是要求孩子要听话? 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以下性格特征? 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父母需警惕孩子是否出现讨好型人格.害怕别人讨厌自己; 不懂得理性拒绝别人的要求,刻意迎合别人; 善于察言观色,一感觉对方不高兴,父母需警惕孩子是否出现讨好型人格.就忍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张PPT. 是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
代差社交焦虑: 你是长辈,所以我有压力 我们面对年纪大一点的人,如何才能帮到青少年?总有一种不同年代的感觉,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青少年在面对我们时,也同样出现了一种代差社交焦虑.这个概念是我基于大量咨询面谈的发现提炼出来的.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小视频很火,是教家长如何应对孩子被老师批评的情况,视频中提到“要保护孩子的向师性,不要让孩子和老师对立”等观点,比如告诉孩子:“老师批评你,是因为喜欢你,认为你有进步空间!”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被批评?
当我们脑海里出现这样一幅幅,满眼泪花的孩子无比委屈,无比恐惧的向大人道歉的画面,以期许获得大人的认可和原谅时,不知道,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我们弱小的孩子,是需要一步步妥协和讨好才能在父母身边找到一种存在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吗?我们的孩子,有时,父母欠
未成年人纹身背后的原因 未成年人纹身的原因与
01 随着双减政策的到来,如何正确辅导孩子写作业?家长们开始自己辅导孩子的作业.然而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是抓狂的. 有父母说,我孩子总是拖拉,如何正确辅导孩子写作业?晚上写完作业都是半夜了,又要催促他快点睡觉,睡眠时间严重不够,影响他第二天
01, 以爱为名的情感勒索 所谓的情感勒索,即有人利用你的同情,愧疚心理,对你进行心理操控,对你作用的对象可能是你的父母,家人,朋友.我们应该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 在苏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中认为进行情感勒索的方式主要有二分法,把责任推给孩子,联合阵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