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明白,鼓励和肯定,有什么心理学意义,为什么我们要鼓励和肯定孩子,而不要经常否定和打击孩子?
鼓励和肯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有很多理论基础的: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
1,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在3、4岁到13、14岁的阶段,是社会我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根据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这个阶段,我们总是受到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负面评价,比如说我们长相不好、性格不好等等,都会让我们渐渐内化这些负性评价,长大后就特别容易否定自己。而这个阶段接受到的正性评价更多,得到的肯定更多,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更积极,长大后也会更自信。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
2,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十大心理学效应之一,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名雕刻家,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于是他按照自己心中设想的形象再加上自己的神奇记忆雕刻了一座象牙塔的少女像,他把全部满腔的热情、爱意和精力投入到少女身上,后来,这个雕像竟然活了,于是他和少女结婚,成就了自己理想的爱情。
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后来又有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随机抽取8名小学生,告诉老师说:这8名小学生是“最有前途的学生”。半年后,事实证明,在随机抽取的这8名学生中(其中有几位是老师心目中的差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待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会接收到自己喜欢的、认可的人的暗示,这些暗示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情绪以及态度等等。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真的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给孩子积极的期待,那么,孩子也会更积极向上。
3,有效的陪伴效应
孩子因为父母的陪伴,感受到来自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关注,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孩子往往也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力求有更好的表现。因此,要做到有效陪伴孩子,就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注、重视和肯定。请不要忽视对孩子的肯定,这肯定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藏着你对孩子的接纳、理解、信任和看见,你的肯定会教会孩子自我肯定,而这就是他自信的基础。不要忽视对子女肯定的力量。
母女关系决定了女儿生命的底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实际上,在与他人的交流出现问题,缺乏自信,不断重复同样的失败,恋爱与婚姻中的困难,婆媳关系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烦恼都脱离不开母女关系.如何让母女的关系更融洽? 那么母女关系为什么会出现很大冲突呢?我们
丈夫体贴,妻子温柔,孩子懂事,一家人彼此爱护,相互体谅.相信这是大多数家庭理想的样子.然而事情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尽管我们事后都知道说的某些话或者做的某些事不好,但还是会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不自觉地出现这些言行,导致对家庭关系的伤害.伴侣抱怨,孩子哭
迷人在,它面对青春期,父母应该怎么办?是从孩子走向成人的必经之路, 正如幼虫脱蛹变成蝴蝶的过程,青春期便是那努力挣脱蛹壳的时期. 面对青春期,父母应该怎么办? 面对青春期,父母应该怎么办?危险在,如果青春期没有完成成长,或这段时间走错了路,就无法成为一个
很多父母习惯把他们自己没有实现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强烈地希望孩子帮他们实现,这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希望孩子容纳和化解自己的焦虑.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会玩这样的游戏,比如,在爷爷奶奶的时代,望子成龙,是父母在转嫁他们自己的焦虑.
01 规范性社会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曾经在孩子间流行过这么一款游戏,就是在火车车顶上冲浪,当火车急速行驶时,他们就会张开双臂站在车顶上,被视为勇敢者和英雄的行为. 虽然这个游戏比较好玩,父母为什么总想控制子女?但是造成的事故也很多,每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有分离焦虑?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什么影响吗?是我们的育儿方式有问题吗? 01,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儿童在熟悉的照料者(通常是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来的痛苦,这种焦虑会在儿童一岁多的时候达到顶峰,随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孩子为什么会有
父母其实是最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想和父母交流?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到底是构建了亲子关系,还是破坏了亲子感情呢?也许,从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看出端倪.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想和父母交流?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想和父母
父母都要上班,没时间陪读的孩子,应该怎么管? 上 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班族父母只要用对方法,带娃照样有优势. 那么上班族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管理好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怎么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呢? 01 不要主动陪读 为什么说家长不要主动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