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运动,您能想到什么?做起运动,您的目的是什么?增肌、减肥、塑形还是提高身体素质,抑或是打发闲聊时间?其实运动不仅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我们心理健康水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1、运动能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在参加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一些团体运动还需要大家的配合,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运动能够提高自尊自信水平:自尊是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人民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发展。自尊较高的个体被认为具有更好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能够更好地避免压力性事件的有害后果。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运动与自尊的改善均呈现正相关,并且是增强自尊的重要因素,运动还可以提升自我感知,即自我价值,从而增强自信。
3、运动能够缓解焦虑抑郁问题:运动可以使大脑皮质的焦躁状态受到抑制,一方面适当的体力活动可对身体内啡肽水平、线粒体功能、神经递质分泌量等方面造成影响,进而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水平;另一方面因为运动导致的身体生热作用,大脑的视丘下部察觉体温身高,然后促进大脑皮质的放松,并作用至使肌肉张力减小,肌梭对拉力的敏感度降低,减少大脑觉醒中枢对刺激的反馈,从而引起放松。
4、运动能够促
那怎样动起来更健康呢?《柳叶刀精神病学》(Lancet Psychiatry)上,是同类研究中的第一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项,它分析了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锻炼30到60分钟的人心理健康状态最佳,而45分钟是最合适的持续运动时间,超过90分钟无额外受益。每周锻炼三到五次的人心情不好的天数更少。另外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运动尤其重要,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促进大脑功能的增强和发育。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与积极情绪成呈相关,体育活动越多,积极情绪越高。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运动起来!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杨天笑和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邓衍鹤两位专家,分别以“心理压力与调试技巧”和“飞扬青春,点燃活力”为主题,以全县机关干部和校长、教师、学生为目标受众,讲授了工作压力的管理方法和多种自我调试的技巧。两位专家凭借多年的心理咨询
高三的学习生活充实而紧张,在教学质量检测后学生难免会出现情绪低落、灰心、自我怀疑、无助等心理状态。为了引导高三学子以恰当的视角看待社会比较,找到自身闪光点,认识到自身拥有解决问题的资源、优势和能力。9月18日-9月22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徐梦琨、
近日,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等措施,全面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和身心健康素质。
3月20日,沙洋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顺利召开。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杨,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及教师发展中心干部,各中小学校分管领导、专兼职心育教师、城区骨干班主任等30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
为了增强纪检监察干部自我心理调试和保健能力,持续做细做实关心关爱工作,11月23日下午,市纪委监委机关党委组织开展了纪检监察干部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双节来临之际,为关爱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建设街道海东社区为辖区内的精神残疾患者提供了一系列援助举措。
身体赋能,关爱教师强身健体。教体局与卫健部门等联动,做好教师定期体检、便捷就医、公益问诊等,举办“如何正确发声”“如何科学锻炼”等健康大讲堂,为教师个人定制动态健康档案并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开展2023“智兴天府专家行”走进乐至县校园,特邀成都
本网讯 通讯员丁晨 周林 9月开学以来,安陆市木梓乡王店小学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