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整部影片中的各个人物,我们会发现护士瑞秋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词语以某一个确定的角度加以评判,但是瑞秋不同。她一方面是精神病院里尽职尽责受人尊敬的工作人员,以其特定的身份坚持她的原则,一丝不苟地对待她的工作,另一方面,她是一个无情的管制者,是冰冷体制机器上的一个没有感情的螺丝钉,协助体制碾压病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在每一种社会环境下,总有一些事情是无解的,比如人的价值评判。
瑞秋的尽职体现于其对规则的维护,她是没错的,规则的产生必有其依据,比如休息时间播放的音乐,或许声音对于听力正常的人来说的确过大,但是毕竟病院里还有为数不少的听力非正常者,每个人都应当受到照顾,集体生活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牺牲个体利益以求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无可厚非。
但是当注意到瑞秋小姐在每一次集体讨论中从无波澜的威严的眼神,又难免让人不由自主地将她视为那个冰冷的无形的体制机器的代表。麦克想看世界比赛,甚至争取到了多数病人的同意,但请求依然被驳回;契士想要自己的香烟,遭到拒绝,甚至电击;老人希望独处,瑞秋小姐以集体生活有利于治疗为由驳斥其想法。在这个疯人院里,病人是没有生活自主权的。在规则面前,人失去了争取正常自由生活的权力。
麦克墨菲
麦克墨菲的加入无疑给整个精神病院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他质问自愿进入病院的人:你们每天如此厌恶这里,却没有勇气出去生活?他一次一次说你们真的以为自己是疯子吗。
麦克身上可贵之处在于自我的觉醒,更在于对尊严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看世界比赛,但是面对瑞秋小姐的威严眼神,没有人敢举手。在世界比赛的纷争中最感动我的不是麦克以自身行动带动起多数人挑战体制,而是请求被无情驳回后,一群人对着没有插电的电视机看着电视屏幕里反射的自己的影子激情地讲解比赛场景的画面,他们笑着呼喊着激动着,如同比赛尽在眼前。
有些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去争取一些东西,却因为各种不正当的理由而无法如愿,命运面前个体的渺小之感往往让人们趋于沉默,但是麦克墨菲不同。我想起《老人与海》里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给打败。
信规则还是信自己?
在这样一个疯人院里,疯子的概念其实是相对模糊的。参与讨论的几个人固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但是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哪个真的是疯子。或许也正因为此,所谓尊严才如此重要。
不去信奉规则,不去信奉命运,不去信奉所谓的大家都说,去相信自我生命的无限可能。电影落幕,我自问麦克墨菲用什么感染了我,我想是他灵魂里的自由。无疑他最终把生命断送在了疯人院,可是从迈入疯人院的那一刻起他就从未属于这里。
我们感觉到瑞秋小姐对他的管制,感觉到他的愤怒,甚至在耗尽力气也搬不起大水泵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他的无能为力。但是无可否认,他和其他病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从来没有屈服于对抗个人尊严的规则,他乐于以他的方式反击体制的管束,他勇于逃出疯人院带领一群疯子体验正常人的生活,他永远充满希望,从来不曾丧失信心。
疯人院于他只是生活里一个无奈的存在,他试着掌控它,超脱它,而疯人院于其他病人来讲已然成为生活本身。或许这也是麦克有勇气挑战体制执意逃脱而其他人纵使不满于这里的生活也依然没有勇气离开的原因。
每个人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相信个体的力量。
在一个群体中生活,被一定的群体生活的惯性所驱使,很多人会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追求自我的意识。这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危害并不明显,但是当社会机制的发展渐渐脱离人们的诉求,甚至开始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伤害的时候,这种现象的危害会变得十分明显:受伤害的个体没有反伤害的意识。这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任何不良进程遭到有效遏制其不良效果总会被削弱甚至避免,但是如果一个恶性循环迟迟无人干预呢?疯人院对于在那里长期生活的病人来说就是一种已经脱离个体诉求的权威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责怪任何人,瑞秋小姐,院长,甚至保安?不,体制与任何明确的个体无关,但是它又与每个个体都有关,包括每一个病人。
在一个群体中生活,不管地位高低,请记得我们有权力有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或许说,纵使发出声音又如何,微茫的个体之音是无法被世界听到的。但是麦克并不这样认为,他一直在坚持提出自己的诉求,提出体制的弊病,反抗无情的管制。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中,当麦克彻底变成了行尸走肉的时候,他为他想要的自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是电影的高潮前奏部分,之后酋长的出逃使得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麦克同其他病人打赌自己能到市中心看世界大赛的直播,打赌自己能搬起沉重的水泵砸破窗户逃出去,但是纵使使尽力气,青筋暴起也没能动水泵分毫。可是他走出浴室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去他妈的,至少我试过了。是的,哪怕无法撼动敌人丝毫,至少我曾经奋战过,至少我对得起自己每分每秒的心跳。
不过,麦克的声音是被听到了的。他的一举一动投射到每个病人的眼里,并产生影响,第二天的讨论中举手表决请求观看世界比赛的人数从三个跃升到了十个。片子接近尾声的时候,瑞秋小姐脖子上戴着白色的医护设备,叫住路过的病人,问他状况好些了没有。那一刻她更像个有血有肉的护士,在关心着她的病人。我不知道以这样的细节佐证自己的观点是否牵强,我坚定地认为麦克以他捍卫生存尊严的勇气和决心改变了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
酋长
毫无疑问,在所有受其影响的人里酋长是最典型的一个。同时酋长的角色在整部片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将疯人院视为一个小社会,瑞秋小姐无疑扮演了权威者、统治者,而所有的病人又可以分为三类,麦克墨菲是一类,以十足的勇气追求独立个体的尊严,追求理想生活的自由,从而间接地积极推动体制完善;除酋长外的其他病人是第二类,安于体制管束,在集体生活中丧失了发出自己声音的能力,被动地被统治,被伤害;而酋长是第三类,他介于前两类之间,并非麻木被伤害而不自觉,他懂得生活制度的不合理,但是也并没有勇气站出来反抗,装聋作哑,甘于沉默以自保。
若麦克墨菲是孔子式的人物,时时都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勇气和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那酋长便是市井中的隐士,看清世事纷繁幽暗,无心无力改变而选择随遇而安默然待之。
麦克墨菲最大的成就是什么?麦克墨菲最大的成就不是让病人们开始敢于向瑞秋小姐提出自己的诉求,麦克墨菲最大的成就是让山一样壮的酋长鼓起了勇气踏出了疯人院,是让沉默的有力量的个体爆发出自己的力量!
影片最后酋长亲手结束了麦克墨菲的生命,我想他是真的懂了麦克。痴呆地苟活会玷污麦克自由的灵魂和高贵的尊严。他对他讲我要带你一起走。我相信在迈向黎明的酋长的背影里麦克墨菲的精神同步相随。
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这部电影中,有很多隐喻的镜头,也有很多伏笔镜头,比如麦克向病友们传达了可以逃出去的方式,那就是举起那个重达几百斤的洗漱台砸向窗户,那样就可以集体逃走。麦克虽然没能成功举起洗漱台,但是他至少尝试过了,而他的这种精神也鼓舞了酋长。
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麦克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是他没有停止对自由的向往。在残酷的电击之后,麦克反而坚定了他的自由信仰,他没有像其他病人那样屈服,反而越战越勇。
电影中的精神病院看似是个坚固的牢笼,但是谁都可以进。没过多久,麦克偷偷叫来了他的两位女性朋友,他居然在那个严肃的地方开起了派对。这次麦克虽然没有带病友们逃出精神病院,但他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这座牢笼,再次让病友们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
在《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中,麦克不断在挑战旧规则与旧秩序,尽管成效不佳,但他也已经尽力了。在精神病院开完派对后,所有的护工都不在,这是逃离疯人院的绝佳机会,然而再次出现了阻碍。
当比利不愿意出去的时候,麦克知道了这位年轻小伙子与自己小女友之间的互动,他主动为这对年轻男女创造了机会。在这里,麦克的人性光环再次被放大,他知道比利不是真的结巴,只是害怕母亲的强权才老老实实地待在精神病院。
在影片最后,酋长奔跑的背影做成了一个长镜头,在麦克的鼓舞下,酋长变成了另一个麦克,他无所畏惧地奔向自由。虽然麦克失去了生命,但是酋长获得了自由,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由,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总的来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值得多次观看的电影。
综观整部影片中的各个人物,我们会发现护士瑞秋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其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词语以某一个确定的角度加以评判,但是瑞秋不同.她一方面是精神病院里尽职尽责受人尊敬的工作人员,以其特定的身份坚持她的原则,一丝不苟地对待她的工作,另一方
有人认为影片《心灵捕手》是肖恩对威尔心灵救赎的一部好电影,当然这个结论并没有错,可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每个人内心的一面镜子,既有普遍性,又意蕴着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尽管我们没有威尔身上的数学天赋,然而在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一已悲欢. 简单概述一下剧情.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由大卫芬奇(最喜欢拍烧脑剧的导演)执导的《心理游戏》.影片所描绘的是四十八岁的主人公尼古拉斯在参与心理游戏前后的一个心理状态及生活状态. 寓意 弟弟为了给哥哥尼古拉斯庆生而联合CRS公司策划的一场大型整蛊游戏,而男主通过这场游
1.《飞越疯人院》评分9.1 你们永远在抱怨这个地方,却没有勇气逃离这里.这是一部描述精神病院的经典电影,也是一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较量?不自由的世界中,究竟是谁病了? 2.《一级恐惧》评分8.5 因为我愿意相信,人性本善,我也相信犯罪的不全是坏人,我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