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五位一体”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的工作原则,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构建平台保障、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立于1989年,2010年更名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隶属于党委学生工作部,承担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校在二级学院设立心理辅导站,配备专职对口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将常规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
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2020年1月,该校又在校医院设立心理科,从三甲医院引进一批优秀医务人员,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诊疗、干预等工作,并配备国内外先进的评估及治疗设备,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医教结合新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工作格局示意图
打造精品课程体系 启迪心灵智慧
——心理课程传知识。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为指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教学计划。面向本科生开设一门2学分、32学时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慕课《大学生心理健康》;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亚健康状态识别及自我调节》《情绪疾病的自我调适和处理》等选修课程,近五年年均选课人数达4000余人次。
——教学方案导方向。通过线下线上结合、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重从认知层面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和韧
性心理品格,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课程,潜移默化地将价值塑造深入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有助于其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与情绪调节技能。
——科学研究定根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五年专兼职心理教师发表相关论文8篇,主编和参编图书7部,承担省部级及校级课题10余项。2020年初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编辑图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校园心理防护自助手册》。2021年出版自编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于2022年4月被认定为第一批西北工业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于2022年2月被认定为第一批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
严把危机预警防控 监控干预效果
该校始终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放在首位,2019年印发《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方案》,进一步筑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五层预警防控体系和“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同防护网络,构建“筛查-评估-诊断-治疗-转诊-随访-科普-预警”心理卫生服务综合体系,做到时时预警、处处监护、层层干预。
——新生测评建档案。面向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该校每年9月选择标准化的心理健康问卷和人格问卷,面向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10月深入各二级学院举办新生心理适应讲座,年均20余场,对心理测评报告进行专业解释,教授心理调适技巧,帮助新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11至12月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筛查出的新生进行一次约谈,进一步了解新生入校后的学习、生活、心理适应状况,对适应困难或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二次约谈。
——重点人群筑防线。面向重点人群开展常见
心理疾病筛查。校医院心理科针对新生心理测评及二次约谈后仍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学生进行精神访谈、医疗评估及诊断,并给出干预建议;针对延迟毕业学生、科研团队、教师团队等重点群体通过心理量表、精神访谈等常规手段,并结合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进行心理疾病的快速、客观筛查,以尽早发现各重点群体中的心理疾病隐患,使预防关口前移,做到主动出击,提前预警。
——每月排查重防护。分级分层落实危机月排查制度。辅导员重点排查家庭特殊、经济贫困、多门挂科、人际冲突、
恋爱受挫、网贷危机、
游戏成瘾、言行
异常、身体疾病缺陷学生,由心理中心对排查上报的学生进行面谈评估,筛查确定重点关注对象,持续动态预警干预。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或所在学院报告。舍长做好宿舍成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和心理异常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汇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