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报告》:高糖食物可能引发抑郁症。控制糖类的摄入,已经逐渐成为避免肥胖、预防糖尿病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手段,最新研究表明,少吃糖还和预防抑郁症有联系。
2017年7月27日,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阿尼卡·克吕佩尔(Anika Knüppel)等人在《科学报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摄入大量甜食或含糖量高的饮料可能会导致常见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和抑郁症)。
甜食、饮料以及加糖食物的摄入与部分人群的抑郁症有关。
研究者们运用22年间英国白厅II期研究(英国一项在公务员中进行的大型健康研究)的数据,通过分析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和情绪调查有效问卷的结果,发现接受调查的人中,糖分摄入量排在前三分之一的个体,在接下来的5年里,患常见心理疾病的概率增加了23%。
同时,论文指出,平时是否喜欢吃甜食和抑郁的风险之间存在合理的生物学解释:第一,被投喂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动物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下降,从而可能导致神经,尤其是海马神经的萎缩,造成抑郁。
第二,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与炎症因子在体内的循环增加有关,由此表明,摄入食物的含糖量与疾病相关。
第三,高糖饮食可能引发不正常的胰岛素反应,体内分泌过多的胰岛素,继而分解糖类造成低血糖,从而引起心理上的问题。
第四,人们对糖的上瘾情况表明:多巴胺神经机制与高频率的糖摄入之间或许存在一定的联系。
第五,高糖饮食引发肥胖,由肥胖带来的炎症甚至是社会歧视都可能引发抑郁。
那么,甜食能缓解压力,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
此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人员发现,与喝了加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相比,喝加糖饮料的人在完成复杂任务时身体分泌的皮质醇较少。皮质醇是一种压力激素,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参与研究的凯文·劳杰罗博士在《临床内分泌学与新陈代谢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这是第一次有证据证明糖能帮人缓解压力。”
美国莫奈尔中心的研究指出,人体通过分泌糖皮质激素激活味觉细胞受体,压力越大,激素含量越高,作用于甜味受体细胞,也就对“人在压力大时喜欢吃甜食”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但与之相反,阿尼卡·克吕佩尔等研究者却表示,他们排除了低落情绪倾向于摄入高糖食物的假设,得出的结论是:摄入高糖食物,与此后的可能会患的心理、生理疾病和抑郁症的复发等具有因果关系。
同时,阿尼卡等也表示,对于甜食和心理疾病关系的研究,尤其是性别不同带来的影响不同这一方面,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今起火车票开车前30分可网购 网友叹上车时间紧】5月6日起,乘客只要不晚于所乘坐列车开车前30分钟,均可通过12306网站和客户端购票.不少人对此表示支持,也有人担忧:能买不等于买得上,重点还是要有余票.而买到票后30分钟内取票,安检,上车时间太紧张. 网友热门
【喝酒喝出神经
在门诊当中,出现厌食症和整容上瘾的病人不在少数,而且90%以上是女性,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强迫症了,如果继续恶化就会患上一种叫‘躯体变形障碍’的病。
莫名其妙地悲伤、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近日,刚刚当妈妈一个多月的小张性格大变。她总是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对世界充满敌意,对生活失去兴致,有时甚至不想活了,想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起去死
爷爷奶奶外出干活,年仅2岁的男童在家由妈妈带着,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被开水烫伤,后抢救无效身亡。之后,孩子母亲去派出所自首。今天,记者从孩子叔叔处得知,孩子已于9日下葬,但家人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
18岁的叶诗文血乳酸值就一直偏低,身体开始容易疲劳,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她这两年的训练质量,与之同时叶诗文在这两年也是一无所获,与此同时西方媒体羡慕嫉妒恨,甚至诋毁小叶子在2012年前后游出了“不正常”的成绩,肯定使用了兴奋剂的言论,对于年少成名之后
“现在家里电话一响,我这心就揪揪着,陌生号码更是一个也不敢接。”遭遇电信诈骗1年后,52岁的市民闫女士的“后遗症”越发严重。
情绪消沉、闷闷不乐、悲伤欲绝、自卑厌世......这通常是人们对抑郁症的印象。然而,《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最新刊文称,青少年抑郁症前兆未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萎靡,而是焦虑易怒,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出现的无端发脾气、暴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