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即将到来之际,一份《2017年中国网民失眠地图》昨天在京发布,其中的失眠城市排行榜显示:各城市中,曾有失眠经历的人群比例,上海最高占87.76%,其次是广州(79.37%)、长沙(79.16%),北京排名第四(77.27%)。医师呼吁,偶发性失眠危害身心健康,应及时采取药物治疗。
此项调研历时一个月,共收集了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362个城市,8567份有效问卷,就大众对失眠的经历、其危害的认知以及对治疗的态度进行了调研。调查中,有超8成以上网民深受失眠困扰,有过失眠经历的人群,其主要失眠表现有: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的占66.77%,睡眠质量下降的占55.69%,整夜觉醒次数多于两次的占52.74%,总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的占41.71%。很显然,入睡困难已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失眠表现。然而却有超过57%被调查者不能全面了解失眠危害,仅4.5%的人认为出现失眠应该马上治疗。
“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基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玉平教授表示,“失眠发病率高、危害严重,但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众对失眠危害认知低,不知道一发生失眠就应及时开始接受治疗。”
不仅如此,调查中还发现有72%的人不知道失眠与某些癌症高发有关,有71%不知道失眠的人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有41%不知道失眠可能导致抑郁等精神问题。王玉平介绍,如果急性、偶发性失眠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失眠进而出现躯体疾病,研究显示:失眠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甚至有可能导致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发病率增高。此外,失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因此,当出现失眠问题时,应该尽早就医。
此次调研发现,有失眠经历的人群中过半数表示坚决不吃药。对此,王玉平教授表示:“很多失眠患者之所以不愿意去医院进行规范化诊治,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服用安眠药的副作用。实际上,目前治疗偶发性失眠,临床上会推荐患者使用的药物相较于传统安眠药在依赖性和成瘾性上都有极大改善。”
四种助睡眠的方法
1.自言自语
睡眠委员会的发言人丽萨•雅迪斯(Lisa Artis)说:“思想上不要太消极,要把积极的想法大声地讲出来,并且把这些想法都写下来,不要脑袋一碰枕头,所有负能量的事情就全都涌入脑袋。”事实上,自言自语不仅可以帮助你减少负能量,还能让你睡一个好觉。
2.制定忧虑问题一览表
睡前总是反复思考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睡眠医师萨米•马戈(Sammy Margo)建议在床头柜上放一支笔和一个本,以便随时记录下你的想法,防止次日清晨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才能及时解除担忧,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加淡定,更快地进入梦乡。
3.睡午觉
午睡被称为“分段式睡眠”,其作用要远胜过“恶补式睡眠”。午睡不仅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质量,还可以使身体得以放松,更能提高夜晚的睡眠质量。
4.不要喝酒
睡前喝酒可以使你直接进入深度睡眠,从而令你错失睡眠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阶段”,这个阶段中,你的眼球正常会循环运动6到7次,如果睡前喝酒的状态下,眼球只会转动一两次。你可能认为几杯伏特加就可以使你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但是有关医师认为酒精并不能奏效,相反,随着酒精慢慢消退,你就会从深度睡眠中走出来,甚至会醒来。
【今起火车票开车前30分可网购 网友叹上车时间紧】5月6日起,乘客只要不晚于所乘坐列车开车前30分钟,均可通过12306网站和客户端购票.不少人对此表示支持,也有人担忧:能买不等于买得上,重点还是要有余票.而买到票后30分钟内取票,安检,上车时间太紧张. 网友热门
【喝酒喝出神经
在门诊当中,出现厌食症和整容上瘾的病人不在少数,而且90%以上是女性,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强迫症了,如果继续恶化就会患上一种叫‘躯体变形障碍’的病。
莫名其妙地悲伤、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近日,刚刚当妈妈一个多月的小张性格大变。她总是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对世界充满敌意,对生活失去兴致,有时甚至不想活了,想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起去死
爷爷奶奶外出干活,年仅2岁的男童在家由妈妈带着,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被开水烫伤,后抢救无效身亡。之后,孩子母亲去派出所自首。今天,记者从孩子叔叔处得知,孩子已于9日下葬,但家人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
18岁的叶诗文血乳酸值就一直偏低,身体开始容易疲劳,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她这两年的训练质量,与之同时叶诗文在这两年也是一无所获,与此同时西方媒体羡慕嫉妒恨,甚至诋毁小叶子在2012年前后游出了“不正常”的成绩,肯定使用了兴奋剂的言论,对于年少成名之后
“现在家里电话一响,我这心就揪揪着,陌生号码更是一个也不敢接。”遭遇电信诈骗1年后,52岁的市民闫女士的“后遗症”越发严重。
情绪消沉、闷闷不乐、悲伤欲绝、自卑厌世......这通常是人们对抑郁症的印象。然而,《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最新刊文称,青少年抑郁症前兆未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萎靡,而是焦虑易怒,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出现的无端发脾气、暴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