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节来临,在外打拼的人们总会盼着有一张满意的回家车票,如期与家人团圆。每年这个时期也是“旅途精神病”的高发时期,因此了解“旅途精神病”的相关知识,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妥善处理“旅途精神病”是保证祥和愉快春节的基础。
“旅途性精神病”又叫旅行性精神障碍,是旅行者在旅途中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精神障碍。此病在铁路列车旅客中多见,并会导致恶性人身伤亡事故。患者发病前受到精神应激、躯体过度疲劳、慢性缺氧、睡眠缺乏、营养过分缺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而导致他们的精神、身体功能对环境变动的调节适应能力慢慢损耗以致衰竭,最终出现了精神崩溃、反应失度的急性精神障碍。该病的临床症状丰富,从临床分型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以意识障碍为主,一类以思维障碍及行为障碍等为主。表现为谵妄综合症:对地点、人物、时间、自我定向等障碍,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也可出现眼神迷茫、无目的行为、其他妄想、幻嗅、毁物;以及被害妄想、恐怖、跳车、幻听、胡言乱语、错觉、遗忘、痴笑、失态、理解困难、到处游走,莫名其妙的紧张,大祸临头感,坐卧不安等。是一种短暂性精神疾病,一般无需特别治疗即可恢复,平均康复时间为8小时。因此医师提醒有长途旅行计划的人们:
一、最好与人结伴而行:也可以同周围的旅客做一些下棋、打扑克等休闲运动,以使旅途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途中遇到问题可相互照应共同解决,减少心理压力。
二、对旅途提前作好充分准备:良好的心理准备是保证旅途快乐的前提,要对行程有详细了解,妥善安排好行程,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营养。并分析旅行的安全性,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意外事件有充分的估计,掌握应急对策,放下包袱,轻轻松松地上路。
三、临行前要吃好、休息好:切记因情绪激动而影响休息。旅途中,应该多吃水果、多饮水,使身体始终保持正常状态。
四、旅途中,要做好自身调节:学会闭目养神,排除精神紧张,保持舒畅、轻松的心情。车上人多时,可靠近窗户透透空气,活动活动身体。另外,还可以在太阳穴上抹上一些风油精提神。中途下车活动几分钟,舒展一下筋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钱物:钱物的丢失是造成旅客精神错乱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好不要随身携带贵重物品、大量现金,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六、有精神病史的人最好不要在客流高峰时出远门旅行,以免旧病复发。如果一定要出行,最好两人以上同行,并适当备上药品应急。乘车途中要经常开车窗使空气流通,在停站时可以下车透透气。在旅行中,出现身体特别紧张和不适时,可用深呼吸让自己急躁或焦虑的心情平静下来,必要时可向列车工作人员求助。
七、及时发现不正常的苗头:尽管旅途精神病发作犹如暴风骤雨,但仍可捕捉到发作前的蛛丝马迹。如心烦不适、叹息不止、活泼的人突然忧郁寡欢;文静的人变得兴奋等,都是中枢兴奋或抑制失调的表现;憋闷不适、呼吸加快、哈欠连绵,是大脑缺氧的征兆……一旦发现有这些异样表现,应该到通风处呼吸新鲜空气,喝杯水,或干脆吃点安眠药睡上一觉。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或经自我调节仍不见好转,并有加重趋势,伴随人员也不要紧张,此时可就近下车,经过充分休息,补充营养,会很快缓解,如仍不能缓解,可就近住院,给予补液,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会很快缓解,且愈后良好,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今起火车票开车前30分可网购 网友叹上车时间紧】5月6日起,乘客只要不晚于所乘坐列车开车前30分钟,均可通过12306网站和客户端购票.不少人对此表示支持,也有人担忧:能买不等于买得上,重点还是要有余票.而买到票后30分钟内取票,安检,上车时间太紧张. 网友热门
【喝酒喝出神经
在门诊当中,出现厌食症和整容上瘾的病人不在少数,而且90%以上是女性,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强迫症了,如果继续恶化就会患上一种叫‘躯体变形障碍’的病。
莫名其妙地悲伤、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近日,刚刚当妈妈一个多月的小张性格大变。她总是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对世界充满敌意,对生活失去兴致,有时甚至不想活了,想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起去死
爷爷奶奶外出干活,年仅2岁的男童在家由妈妈带着,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被开水烫伤,后抢救无效身亡。之后,孩子母亲去派出所自首。今天,记者从孩子叔叔处得知,孩子已于9日下葬,但家人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
18岁的叶诗文血乳酸值就一直偏低,身体开始容易疲劳,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她这两年的训练质量,与之同时叶诗文在这两年也是一无所获,与此同时西方媒体羡慕嫉妒恨,甚至诋毁小叶子在2012年前后游出了“不正常”的成绩,肯定使用了兴奋剂的言论,对于年少成名之后
“现在家里电话一响,我这心就揪揪着,陌生号码更是一个也不敢接。”遭遇电信诈骗1年后,52岁的市民闫女士的“后遗症”越发严重。
情绪消沉、闷闷不乐、悲伤欲绝、自卑厌世......这通常是人们对抑郁症的印象。然而,《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最新刊文称,青少年抑郁症前兆未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萎靡,而是焦虑易怒,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出现的无端发脾气、暴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