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网友“局外人er”在义乌稠州论坛发布一则评论:开学了,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家长微信群”再度活跃了起来。各种鼓励孩子的、点赞老师的、发红包的、发广告的,一天下来至少有几百条信息。屏蔽了吧,又怕错过什么孩子上学相关的重要信息,忍不住经常点开看看;不屏蔽吧,“叮咚叮咚”响个不停很烦人。网友直言,这样的微信群简直让他“神经衰弱”。
细数家长微信群的“五宗罪”
一是讨好刷屏类的。老师一发话,不管是公布消息还是表扬孩子,立刻有人回应:老师辛苦了,保重身体。每次布置完作业,都有一群人在下面回复“收到”“好的”,信息刷屏,一些家长很容易就把重要的信息错过了。
二是炫富显摆型。每个家庭的条件都有差别,有些家长喜欢在群里晒孩子出游的照片,或者给孩子买了新钢琴、新书本、学习机等,这样的行为默默伤害了那些条件不好或者成绩较差的家庭。孩子完成了作业、画了幅画、跳了支舞等,发到群里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这种风气也不好。
三是过度关注型。孩子在学校受了伤、得了感冒、受了欺负,家长都要在群里问个一清二楚,生怕孩子在学校出现新状况,却不知,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个阻碍。
四是发布无关信息。一个群少说也有四五十人,不少家长就把投票、集赞、广告等内容转发到群里,希望大家帮忙点赞和转发,这种行为其实是在给孩子丢脸。
五是在群里争吵。有些家长因为孩子吵架,竟然在群里对骂,甚至责怪老师偏心。这无疑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有些事情应该冷静应对,私下沟通,毕竟微信群不是“菜市场”。
老师家长直言:微信群利大于弊
“现在看来,虽然家长微信群有些偏离原本的功能,但用微信群和家长沟通确实比以前一对一打电话方便多了。”义乌市民小金在一所小学担任班主任,她说,随着时代的变化,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应该进步。家长微信群相当于一个“线上家长会”,每次需要向家长传递信息,只需在群里简单地发布一条消息就可以了。
同样,由于微信群的便利性,小金也直言,身为班主任,在群里不能随便发言。“有次我因病不能出席一次班级活动,在群里向家长说明了情况,群里直接炸了锅。”消息一发布,立刻有家长来关心。“老师没事吧?需不需要来看看你?” “老师辛苦了,明天我让孩子给你带点药来。”甚至有家长在群里发了“慰问红包”,群里场面一时有点尴尬。
义乌市民徐女士的孩子目前在读二年级,从孩子上学开始,她就积极拉票,主动成为家委会的一员。“我们家委会八个人,自己建了个小群,每次学校举办秋游、文艺表演、开学典礼等活动时,我们就在群里沟通,分配各自工作,争取完成好老师交代的任务。”徐女士说,为了不影响大群,她们有时候会建几个小群,小范围进行交流。除了帮学校做一些工作外,平时小群里也会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家长们在休息的时候也会相约一起出去玩。
规范老师家长言行
让家长微信群回归初衷
为让微信群回归交流方便的初衷,也给老师提了几点建议,包括在群里不点名批评孩子、不公布成绩、排名等;不要只表扬几名学生,尽量让每个孩子的图片都能在群里出现;发布一些消息的时候可以附带“不用回复”,防止消息被淹没;不要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个别情况最好选择与家长私下单独沟通,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讨论等。
记者了解到,浙江某所学校也出台了《关于规范使用班级微信群的若干规定》,对老师在微信群里的言行进行约束。虽然,这些针对教师的微信使用规程并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学校和相关部门对家长微信群的重视。
【今起火车票开车前30分可网购 网友叹上车时间紧】5月6日起,乘客只要不晚于所乘坐列车开车前30分钟,均可通过12306网站和客户端购票.不少人对此表示支持,也有人担忧:能买不等于买得上,重点还是要有余票.而买到票后30分钟内取票,安检,上车时间太紧张. 网友热门
【喝酒喝出神经
在门诊当中,出现厌食症和整容上瘾的病人不在少数,而且90%以上是女性,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强迫症了,如果继续恶化就会患上一种叫‘躯体变形障碍’的病。
莫名其妙地悲伤、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近日,刚刚当妈妈一个多月的小张性格大变。她总是心情低落,郁郁寡欢,对世界充满敌意,对生活失去兴致,有时甚至不想活了,想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一起去死
爷爷奶奶外出干活,年仅2岁的男童在家由妈妈带着,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孩子就被开水烫伤,后抢救无效身亡。之后,孩子母亲去派出所自首。今天,记者从孩子叔叔处得知,孩子已于9日下葬,但家人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
18岁的叶诗文血乳酸值就一直偏低,身体开始容易疲劳,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她这两年的训练质量,与之同时叶诗文在这两年也是一无所获,与此同时西方媒体羡慕嫉妒恨,甚至诋毁小叶子在2012年前后游出了“不正常”的成绩,肯定使用了兴奋剂的言论,对于年少成名之后
“现在家里电话一响,我这心就揪揪着,陌生号码更是一个也不敢接。”遭遇电信诈骗1年后,52岁的市民闫女士的“后遗症”越发严重。
情绪消沉、闷闷不乐、悲伤欲绝、自卑厌世......这通常是人们对抑郁症的印象。然而,《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最新刊文称,青少年抑郁症前兆未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萎靡,而是焦虑易怒,家长和老师应对青少年出现的无端发脾气、暴躁等